作者:沈玫彣 (中醫師)
定義
注意力缺陷過動症(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 ADHD)是一種在兒童時期表現出多動、衝動,和/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。 症狀影響認知,學術表現,行為,情緒和社會功能。
診斷方法
對於小於17歲的兒童為ADHD的診斷方法:≥6個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或≥6個多動/衝動的症狀。
(一)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:
1. 經常無法注意細節,對學校作業或其他活動常粗心犯錯。
2. 經常在工作或遊戲活動中難以維持注意力。
3. 經常無法注意聽別人對他說話。
4. 沒有辦法遵循指示,也無法完成學校作業、家事或工作上的任務。
5. 對於工作或活動缺乏組織能力。
6. 對於需要全神貫注的工作,經常表現出逃避,缺乏興趣、或厭惡的態度,如:學校的功課或家庭作業。
7. 常常弄丟工作或活動要用的物品。
8. 常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。
9. 日常活動中常常忘東忘西的。
(二)多動/衝動的症狀
1. 常常玩弄或輕敲手腳,坐著的時候扭動不安。
2. 在教室或是其他必須持續坐著的場合,會任意離開座位。
3. 在不適當的場合,亂跑或爬高爬低。
4. 很難安靜地玩或參與休閒活動。
5. 經常忙個不停或是像被馬達所驅動。
6. 經常話過多。
7. 常常在問題還沒問完前就急著回答。
8. 經常難以按順序排隊等待。
9. 常打斷或干擾別人的活動。
而這些症狀必須:
(1) 經常發生
(2) 出現在兩種以上的場合
(3) 持續出現至少六個月
(4) 在12歲前出現
(5) 干擾學業社會或職業的表現
(6) 超出一般兒童的表現水平
流行病學及分類
全世界有5.29 % 學齡孩童受到影響,66%會持續到成人期。2011年,在台灣的盛行率為1.24 %。與六歲以下相比,7歲至12歲兒童患病率為其4.36 倍,13至18歲為其1.42倍。男性:女性=4.09:1。
在分類方面,依據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第四版,將ADHD分為三類:
1. 過動或衝動主導型(predominantly hyperactive-impulsive type):佔5%。
2.注意力不足主導型 (predominantly inattentive type):佔15% 。
3.混合型(combined type):佔80%。
成因
至今關於ADHD的病因機轉未明,可能與生理、基因、心理、體質、飲食、睡眠、環境等幾種因素有關。
西醫治療方法
中樞神經興奮劑是最廣泛被用來治療ADHD的第一線藥物,包括含有安非他命成份的dextroamphetamine /amphetamine (Adderall)、dextramphetamine (Dexedrine)、methylphenidate (Ritalin 及Concerta)。然而,目前台灣僅核准 Ritalin及Concerta。而目前最新一代的藥物 (atomoxetine)則為二線的用藥。三環抗憂鬱劑 (tricyclic antidepressant)可作為ADHD的第三線用藥。西藥副作用會有頭痛、胃痛、食慾不振、失眠、焦慮等情形。
中醫治療方法
50% 的ADHD患者因為西藥副作用會選擇替代性療法,如中醫藥治療。Xinqiang Ni等人整理的文獻回顧將ADHD分為五個證型,如下表,治療方式有內服中藥及針灸。行為治療
衛教
有些食物可以提供組織修復或者有引導氣血疏通發散的力量。例如:蛋、肝、腦、魚貝類;胡桃有補腦和促進發育的效果;薏苡仁、蓮子、四神類的五殼雜糧,有助益於過動兒的發育。紫蘇葉、紫蘇子、葵花子、紅花籽子油,有助於腦的功能調整。適量的糖,可以減緩過動兒的情緒不穩與暴躁、急躁。魚油或其他有助神經發展的食物等另外生活中也可施與撫摸,梳頭,按摩手法等使其得到放鬆。
結論
ADHD 屬於遺傳疾病中的複雜疾病,並非單一致病基因所造成。小兒特點為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;生機蓬勃,發育迅速,故兒童時期是治療ADHD的黃金期。中醫認為ADHD的致病主因是胃熱,並與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最相關,臨床上需辨證以治療。中醫治療ADHD常用針灸穴位為百會、合谷、四神聰、太衝、曲池、足三里、內關、神門。
參考文獻
1.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. Attention-deficit/hyperactivity disorder. In: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, Fifth Edition,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, Arlington, VA 2013. p.59.
2. 呂桓毅、吳龍源、蔡金川等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中醫文獻回顧。中醫藥研究論叢。2017; 20(1): 83-93.
3. 柯大文。過動兒的成因與調治。中醫兒科醫學雜誌, 2013; 15(1): 50-64.
4. Ni X, Zhang-James Y, Han X, et al.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DHD : A Review. .Child Adolesc Psychiatric Clin N Am. JTCM. 2014;23: 853-881.
5. Wang LJ, Lee SY, Yuan SS, et al. Prevalence rates of youths diagnosed with and medicated for ADHD in a nationwide survey in Taiwan from 2000 to 2011.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. 2017;26(6):624-634.
6. 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第四版(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, fourth edition, DSM-IV), 1994。美國精神醫學會(APA)出版。